·具象思维运演的意象是物象,故它是意识反映活动的呈现活动。移空疗法的核心技术发源于传统养生功法的存想和入静技术。传统练功的存想操作即典型的具象思维活动。练气不是分析关于气的逻辑关系,也不是思考气的画面解释,而是心身一体地真切地操作气的运行。存想对应的便是具象思维过程,这种内气的感知觉便是物象,与抽象思维的概念和形象思维的表象是不同的。
·无象思维的意象是无象,即完全没有意象,但完全没有意象的意识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也就无法在心理学领域立足,于是我们将无象思维的起点落实在心理空境上,让心理空境作为“无象的意象”而存在,以此纳入心理学范畴。
·移空疗法涉及的思维形式当然是多种结合共同运用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决定其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效机制的,是具象思维和无象思维。
移空疗法作为中医心理学疗法之一,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中医天人合一的观念与境界,其核心技术发源于中华传统养生功法的存想与入静技术,而相应的思维方式,则是具象思维与无象思维。恰如传统中医的象思维方式与西医的逻辑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学领域,基于中医的移空疗法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也和西方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尝试为大家扼要阐述移空疗法所使用的主要思维方式,即具象思维与无象思维。
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古人的思维方式、视角与现代人不一样。要想学好传统的东西,必须回到古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上,才能够理解古人的本意,之后才谈得上发展。那么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有什么重要的差别?中医界常说中医是象思维,西医是逻辑思维,这就是重要的差别所在。但是仅仅说到这一层还不够,中医象思维的“象”是什么,西医逻辑思维的“逻辑”是什么?这是需要细化的问题。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汉语命名中都有“象”字,但是具象思维有具体事物之象,抽象思维恰恰没有具体事物之象。抽象思维正是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有时也被叫作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之所以叫作抽象逻辑思维,就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要对具体事物之象进行抽离,在感性认识取得材料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概念化(概念化就是抽象化,即将具体事物之象抽象为代表其象的符号),然后离开具体事物之象,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进行思维操作。它以概念性、抽象性、逻辑性为基本特征。所以,西医逻辑思维的“逻辑”就是概念的逻辑。例如,当一个感觉憋气、身体发热的患者来到西医门诊,医生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病灶定位在肺脏、病原体定性为病毒,治疗为抗病毒。这样的诊断和治疗便是基于肺和病毒的概念进行的逻辑推理。
那么中医象思维的“象”是什么?当然不是抽象,因为抽象没有象;同时也不是形象,因为中医的象要比形象更具体生动。确切讲,中医象思维的“象”主要是具象。同样的例子,当一个感觉憋气、身体发热的患者来到中医门诊,医生要看他是怎样的憋气,比如是感觉气堵住了,还是感觉气短吸不进去;除去体温升高的发热,还要看患者自觉的寒热,比如怕不怕冷,怕冷还是怕风,加衣被保暖管不管用;要看他的脉象,浮还是沉,缓还是紧,有力还是无力;此外,还有出汗情况、舌象等。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生不但要思考,更要感应体察。脉交争激烈还是后劲不足;憋气的感觉是亏虚气短还是壅实堵塞,上下一致还是虚实有别,这些都要求医生具有感应的能力。把脉、看舌、辨气,只有概念是不够的,还要感应;只有推理是不够的,还要形成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比如若这位患者是气壅于上而亏于下,医生只用这几个字概括抽象概念是不够的,必须要形成一种体会,要整体的、感性的、如自己体验一般了然这种气的状态。这种感性与具体、推理与体会融会一体的诊疗过程,所运用的便是具象思维。
什么是具象思维
从思维发生学看,人在婴儿时期只有具象思维,就是直观动作思维、感觉思维,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有形象思维,十来岁的时候才开始形成抽象思维。可见具象思维不是经过后天训练习得的思维,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用传统术语讲就是“本自具足”,所以它也是触及人生命最深处的思维。
人的思维形式,根据思维活动中所运用的意象资料不同,可以划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和无象思维四种。什么是意象资料?以抽象思维为例,它的意象资料就是外界事物在人意识中被抽象形成的概念符号,而抽象思维过程就是对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比如一名西医的医生面对一名病毒感染患者时,这名医生的思维活动就是对病毒和人体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这个推理的思维过程主要使用的是概念,例如39℃、核酸阳性、病毒、免疫、气管、肺等,他关注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需要画面,更不需要寒热升降等感觉。当然,思维形式往往是结合使用的。比如患者肺部感染病毒,形成肺炎,那么医生在判断肺炎程度的时候还会运用一部分形象思维,即参考肺部影像检查显示的阴影画面。理论上医生也可以把这些画面抽象为数据,比如位置右下肺、阴影面积20%,这样就完全使用抽象思维了。但实际上,医生多少还会留一些画面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例如想到这位患者的感染情况时,头脑中直接反映出肺X光片的画面来。这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的思维活动。其中39℃、核酸阳性、病毒、免疫这几个概念名词,就是抽象思维使用的意象资料;肺部X光片的画面,就是形象思维使用的意象资料。

那么具象思维是怎样的?还是以这个患者为例,在中医医生看诊时,寒热是温度觉,脉象浮沉强弱是触觉,舌红程度是视觉与温度觉以及热能态势的通感,咳嗽是听觉与部位深度的通感,升降是运动感觉,用药宣发还是收敛也是运动感觉。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多种具体感觉的意象在意识中呈现出一个人体的运行状态。中医医生意识当中不是单纯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整体的气机运行状态的呈现,这些寒热深浅升降以及趋势强弱宣敛补泻是直接诉诸于感性体会的。
简单来说,抽象思维时,意识中活动的是概念符号,如名词、数字;形象思维时,意识中活动的是感觉表象,最常见的是头脑中的画面;具象思维时,意识中活动的是多种综合的具体直接的感官感觉,称为物象,最常见的比如梦境中如临实境的体验。
按照心理学界定,以表象作为意象资料的思维形式被称为形象思维。其中的术语“表象”是指意识对于事物直接映象的回忆或想象,这种意象中的事物并没有被抽象为概念,而是保留了事物本身的形象特征。表象也是意识抽象反映事物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抽象的程度小于概念。抽象思维使用的是概念,是将事物抽象成为符号,表象则是抽象为形象,故表象表征的形象并不是事物自身形象的全部,而只是一些基本特征。例如,脑海中想象苹果的形象时,大多数人脑海中的苹果表象都只是大致的轮廓和色彩。因此,形象思维也有抽象性质,它仍然是间接认识事物的方式。
那么具象思维的物象是怎样的?物象是意识对其所构建事物的感知觉的直接呈现,即感知觉产生过程的直接意识显象。正是因为物象与表象的不同,才区分出了具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移空疗法的核心技术发源于传统养生功法的存想和入静技术。传统练功的存想操作即典型的具象思维活动。例如采用升降法练气,练习时配合吸气由足部向上,内气升至膻中部位高度;配合呼气,内气由头顶百会向足部松降;而后意守丹田,以气海穴为中心,如同自己拳头大小的区域,上缘为神阙穴,下缘为关元穴,内气凝聚于此范围的小腹之内。养气日久,可感觉到丹田内的气团充盈,温暖厚实。在此练习过程中,只是头脑里有气这个名词概念是不行的,只有气的画面也是不行的,必须有气在沿着身体部位运行、充盈、温暖等真切的感觉才能算作存想,也才能达到效果。因为练气不是分析关于气的逻辑关系,也不是思考气的画面解释,而是心身一体地真切地操作气的运行。存想对应的便是具象思维过程,这种内气的感知觉便是物象,与抽象思维的概念和形象思维的表象是不同的。
什么是无象思维
无象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意象的思维活动,既没有意识映象,也没有意识显象。具体的心理学解释,因篇幅所限不能展开,读者可参考《移空疗法述要》一书的相关篇章。在无象思维活动过程中,脑海中只可能是一片持续的空白,或者用心理学术语表达,称为心理空境。然而,这样的表达也并不准确,因为一片空白的心理空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象,一种特定的意识映象或意识显象。真正的无象思维过程,应该连脑海中的空白状态都没有,只有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努力的全无表征的意识经验。限于本篇文章主题范围,所以这里介绍的无象思维重点在于心理空境,暂且不讨论彻底的无象思维。
无象思维可依其“无象”的究竟程度分为多种,以下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处于起步水平的无象思维。
内隐性无象思维
举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无象思维操作实例:你在大街上或某次聚会中偶遇一位久未谋面的友人,对方已经向你微笑,甚至还叫出了你的名字,你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为避免尴尬,你会搜肠刮肚地加紧思索对方的姓名。此时你的思维活动强度很大,头脑紧张地运行,有明确的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意识努力的经验,但努力过程中脑海里并不出现任何关于对方名字的文字或声音表象,只是一片空白,直到对方名字的表象突然从意识的空白中蹦出来。你一直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性的思考活动,而且非常努力。但这种非常努力的思考过程既不是意识的反映活动(因为脑海中是一片空白,并没有意识映象出现),也不是意识的呈现活动(因为意识并不知晓自身在做什么,故没有什么自身活动可以显现)。这一思维活动直到对方名字的表象从意识的空白中蹦出来,或者因长时间没想起来而主动放弃才会终止。这种既非意识之反映活动也非意识之呈现活动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内隐性无象思维。它就像计算机的操作程序只在后台运行,屏幕上并不显示一样。
内隐性无象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思维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是一片空白,并不出现与思维操作相关的意识映象或显象。用心理学的语言表达,就是出现了心理空境。虽然可以认为此心理空境也是一种意象——意识的空白映象或显象,但此意象并不是思维活动所操作的内容,而只是其操作活动的前台幕布或遮盖,充当了让思维过程隐身的工具,与思维操作活动无直接关联。故此种无象思维过程是下意识的操作活动,其活动过程被意识中的心理空境所遮掩,并未被表征。第二,此心理空境的意象非理性非感性,是直接的、具象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与思维活动无关的物象,故内隐性无象思维包含有少许具象思维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无象思维大都是内隐性无象思维。例如一些心理学教科书上描述的灵感思维也属于此类无象思维,其思维过程也是空白的,不出现与思维操作直接相关的意象。但灵感思维的操作过程似乎更为内隐,它通常并不出现在紧张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而是在意识放松状态下自发完成的。例如人们所熟悉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明苯环结构的灵感获得,连意识努力的经验都觉察不到。然而,灵感出现的过程仍然可以被归结为一种思维活动,因为它仍然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探索性的意识活动,只不过其实现过程是长时间的、轻松的、下意识的。各种内隐性无象思维无须经过习练就能掌握,它是意识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本能的、自发的思维操作活动。
自显性无象思维
如果说内隐性无象思维活动是意识的隐身操作,那么自显性无象思维就是意识自身操作活动的直接表征与呈现。然而,为何自显性无象思维的意识经验既有呈现而又无象呢?关键在于,意识自身活动过程对于意识是无象的,即意识“自己看不见自己”,如果非要看,那只是持续的心理空境。
自显性无象思维的心理空境与内隐性无象思维不同,它不是思维活动过程的遮挡物,而是思维活动的直接现身——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持续地形成或创造可以意识到的空白。理论上,其思维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意识空白并不一样,例如在传统修炼中体验到的意识空白,不同阶次会有区域大小、强弱明暗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大都极细极微,需要有极为清晰纯净的意识才能觉察到。
抽象思维活动的意象是符号,形象思维的意象是表象,具象思维的意象是物象,无象思维的意象是无象,大原则是清晰的。但由于意象分为两大类,即源于意识反映活动的意识映象和源于意识呈现活动的意识显象,不同思维形式的意象就有了不同的属性。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都属于意识的反映活动,二者的意识映象都是对客体事物的间接表征,比较容易分辨。具象思维就比较复杂,它本质上属于意识的呈现活动,因为物象是意识自身活动的直接表征。然而由于具象思维是心身合一的思维形式,物象具有心理生理活动的二重性(一方面,物象直接呈现了心理作用于生理的操作活动;另一方面,物象又间接反映了生理被心理作用的操作活动),故物象即意识呈现其反映活动的意象,当物象产生之时,意识的呈现与反映活动是同一个操作过程。
具象思维运演的意象是物象,故它是意识反映活动的呈现活动。无象思维的意象是无象,即完全没有意象,但完全没有意象的意识状态无法用语言表达,也就无法在心理学领域立足,于是我们将无象思维的起点落实在心理空境上,让心理空境作为“无象的意象”而存在,以此纳入心理学范畴。
心理空境的内涵与作用也还有不同。例如,内隐性无象思维的心理空境是工具性的,其作用只是遮挡,让思维活动隐身;而自显性无象思维的心理空境则是该思维活动过程的直接呈现。如上,各种思维形式中的意象内涵可分为以下两大类五小类,各类意象与不同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第一大类:间接表征意识对客体事物的反映性意象。
符号意象——抽象思维
表象意象——形象思维
第二大类:直接表征意识自身活动的呈现性意象。
工具性心理空境意象——内隐性无象思维
呈现性心理空境意象——自显性无象思维
呈现意识反映活动的物象意象——具象思维
有了以上比较,自显性无象思维的无象意象内涵就比较清楚了。它是意识显象的一种,是无象运演的思维活动显象。自显性无象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很罕见,它主要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修炼过程中,应用人群不广。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意识所关注的事物都在意识之外,即都是客体化的,意识鲜有自然进入主体化境界以呈现自身活动的时刻。即使偶尔出现无象思维,也只是片段的、与其他思维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内隐性无象思维,如上面提到的思索人名和产生灵感的无象思维例子。但在传统修炼的入静过程中,修习者必须将意识关注的对象从外在转入意识自身,于是自显性无象思维的用武之地出现了,此时其操作是连续的、完整的,不再是支离破碎的,体现了作为一种思维形式的独立性,发挥出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自显性无象思维是修炼者为达成天人合一境界进行主体化意识运演而采用的思维形式,其起点就是心理空境。心理空境这一术语,正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学观念引入现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在理解上歧义比较少的概念。
移空疗法的思维形式
移空疗法涉及的思维形式当然是多种结合共同运用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决定其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效机制的,是具象思维和无象思维。
移空疗法的核心技术包括移空技术和持空技术。其中移空技术的操作有几个关键步骤——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载物、清洁和置放象征物、移动、空境体验。
例如患者因为亲人去世而出现严重的心痛症状,经综合医院相关科室诊断,排除了心血管器质性病变,转入心理门诊。在移空治疗时,治疗师引导患者聚焦自身心痛症状,患者描述疼痛的特点是遍布心脏的深深的刺痛感。于是治疗师顺着患者的感受,引导患者对这种疼痛进行象征性表达,问患者:是什么样的针刺在心脏上,针是粗的还是细的,针有多长,刺入多深,有多少根针,针有多重,针是光滑的吗,是亮的还是暗的,是冷的还是热的,针上有没有带着血?在连续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患者意识当中便呈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在心脏深深扎着的一百多根流着血的针。这个操作便是存想象征物。可见,存想象征物的过程将刺痛转化为具体的针,患者意识中呈现的是与针相关的视觉、触觉、重量觉、温度觉等直接的感官感觉。这便是典型的具象思维过程。当患者把扎在心脏上的一百多根针存想完成了,又存想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木盒子来盛放这些针,以这个木盒子称为承载物,然后把扎在心脏上的一百多根针一根一根拔出来,清洗干净,放入木盒子,封好口,就完成了清洁和置放。可见,存想承载物、清洁与置放象征物,也是运用具象思维。
针已经被取出并且稳妥放入木盒子里了,治疗师会引导患者把盒子放到眼前,在意识空间里移动盒子。具体来说是在眼前直线的远近距离上移动盒子,这就是移动步骤。患者每次移动盒子就会发现随着距离变远,盒子也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某个距离(比如120米)盒子看起来只有一个小黑点那么大了。从眼前到120米这个阶段,因为能够在意识空间里看到盒子,被称为初始移动和可见移动。这两个阶段还是具象思维过程。但接下来,从120米往更远的地方移动,比如130米,患者会发现黑点也消失不见了,这时就进入了超距移动阶段。超距移动的时候,患者虽然已经看不见盒子,但仍然能够按照治疗师的指导继续做越来越远的移动。移动的仍然是盒子,但却看不到它,只是在一个没有物象的空白的场景中操作一种移动的感觉。这种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这种操作感也是非常真实的,但在第一次进行这种操作以前,人们很难有机会体会到自己与生俱来的这种思维能力。这个思维过程便是无象思维,作为背景存在的那片空白的意识空间便是心理空境。
365建站随着在心理空境中的移动距离进一步变远,患者对移动对象(那只木盒子)的感受会越来越模糊。起初虽然看不见了,但还能感觉到它在某个距离上;再后来,不但看不见了,而且也感觉不到它在哪里;直到最远的一个距离,患者会出现一种体会,针和盒子已经与我无关,我根本就不在乎它们了。最后一个距离,患者往往同步进入一种深度的放松,感到意识宁静、身心轻快。于是治疗师会嘱咐患者在这个感觉里静静待一会儿,把没有疼痛、没有忧虑的感受巩固下来,这一步就叫作空境体验。超距移动和空境体验的思维过程都是无象思维,而这样的心理操作也只有无象思维可以完成。移空疗法中的持空技术也需要用到无象思维,且比在移空技术中的运用更多,但篇幅所限,我们留到下一篇具体介绍移空技术和持空技术的文章中再详细讲述。(刘天君 梁亚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